top of page

        十七世紀的荷蘭,經濟發展輝煌,建立了全球性的貿易。這樣的發展並非偶然,荷蘭的地理位置優越,須爾德河、馬仕河、萊茵河都在其境內入海,面向大西洋有許多優良的港口。除了地理位置之外,由於當時歐洲政治和宗教的變化,使大量人口從尼德蘭地區移入,這些移入的人口通常都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和技能,為荷蘭添增人才資源。而海外貿易與航海這方面,早在15 世紀,荷蘭人就開始從事海上的轉口貿易,當時是以斯堪蒂納維雅以及波羅的海地區的貿易為主。到了十七世紀,1602 年創立東印度公司,挑戰了葡萄牙在東方的貿易優勢。大型的商船和軍艦由在阿姆斯特丹的東印度公司造船廠負責製造,荷蘭的造船技術在當時歐洲處於領先地位。除了東印度公司之外,後來在1621 年成立了西印度公司,讓勢力擴及美洲與非洲,建立起世界性的貿易網。(劉睿涵)

荷蘭東西印度公司與貿易口岸【I】【II】

        一六○○年,荷蘭人范努爾特(Olivier van Noort, 1558-1627)率領三艘艦隊從大西洋繞過南美洲經太平洋抵達馬尼拉,並擊退西班牙船隻「聖地牙哥號」(San Diego)揭開荷蘭角逐東亞貿易與霸權時代。一六○二年,荷蘭更成立聯合東印度公司(荷蘭語: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是第一家可以自組傭兵、發行貨幣的公司,也是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並被獲准與其他國家訂立正式的條約,及對某地實施殖民與統治的權力,負責東亞貿易。另在一六二一年模仿東印度公司模式建立的跨國殖民貿易公司,成立荷蘭西印度公司(De Geoctroyeerde West-Indische Compagnie of We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WIC),主要進行奴隸、貴金、菸草、砂糖等貿易,以及殖民業務。其主要活動範圍包括西非、美洲和大西洋北方。 


        此區展覽以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據點為主,分別分成印尼巴達維亞及萬丹、印度、台灣日本中國,並以巴西為末,為求在較宏觀的視野中,了解荷蘭在十七世紀的貿易霸權及主要交易對象、內容。在選件中力求呈現該通商口岸的主要貿易貨品,與荷蘭人眼中的東亞意象。(張芸慈) 

        透過前兩個展區,可以看出荷蘭海上貿易,以及殖民活動的熱烈發展。帶著期盼與好奇的冒險精神,荷蘭航海家與商人從家鄉的海港出發。在經歷過各種大自然的挑戰,以及異文化的衝擊後,逐步於新世界建立殖民地與通商口岸。而後,再從這些遙遠國度,將各式珍奇貨品,帶回家鄉與歐洲其他國家。

        在「商人的國度」展區,將呈現上述經濟活動下,荷蘭當地人民生活中,能夠接觸與擁有的舶來品為何。首先於東印度公司主題的展間,透過描繪瓷器、茶葉,與胡椒三樣來自東方世界元素的繪畫,呈現其東方貿易的成果。然藝術家並非單純僅描繪一兩件舶來品,在畫作中亦包含世界特地匯集而來的珍奇異寶,邀請觀眾一同進行發掘與探索。(郭祖蓉)

        在欣賞過東印度公司的豐厚成果後,於接下來的展間,將呈現西印度公司開拓美洲的收穫。荷蘭西印度公司,成立較東印度稍晚,其航線以美洲、加勒比海地區為主。而與東印度公司的商業貿易目標不同,西印度公司主要以海盜事業與走私活動為主,其軍事與政治性較強。而這亦反映了,荷蘭當時與葡萄牙、西班牙的競爭關係。但具有商業眼光的荷蘭人,仍然在美洲地區,獲得了相當豐富的貿易成果。

        在西印度公司的主題展間,將透過包含菸草、奴隸、糖,以及鹽四樣物件的繪畫,展開美洲航線下的產物,如何進入荷蘭人的生活之中的討論。從中,不但可看見當時進口商品的存放方式,亦可透過風俗畫,看見物品的使用情形。從揚帆出港,到異國貿易,直至返回家鄉,這些隨著商船千里迢迢而來的舶來品,其乘載的不只是罕見稀有的珍奇性,亦代表了當時代荷蘭人對遙遠國度的嚮往,以及欲開拓新視野的冒險精神。(郭祖蓉)

        17 世紀荷蘭的城市社會,廣義上是由中產階級組成的社會。這些中產階級,頗重視家庭生活的品質,荷蘭人希望家庭生活兼具舒適與隱私。儘管17世紀的荷蘭人忙於賺錢,但他們也相當重視家庭。在荷蘭,許多人認為「家庭是荷蘭共和國的根源」。當時的家庭類型是由夫妻與子女組成的小家庭,荷蘭的畫作中,也常反映當時荷蘭小家庭的生活景象。在這些景象中,透過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互動所使用的物品,以及家中室內擺設,可以看到家庭生活受到荷蘭全球貿易的影響。家庭成員中出現來自異地的面孔,使用受到通商貿易影響下所生產的商品,像是訪台夫特訪中國的陶器,桌上擺著來自異地不同品種的水果,牆壁上掛著航海貿易所必需的地圖,整個室內居家空間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元素。(劉睿涵)

Please reloa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