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世・野

十七世紀荷蘭藝術中的國際貿易

       十六至十七世紀間耶穌會教士與商務使團的報導與著述是傳遞中國文化的主要管道,其圖板說明亦為日後中國形象符號化的歷史依據。商務使團與西歐傳教士陸續自東方帶回他們的見聞,並將中國的文物特色訴諸文字圖像公諸於世。這些出版物,無論是遊記或人物誌,在描述中國風情特色之餘,往往附有版圖說明,有的更以精緻的印刷裝訂,作為饋贈之禮品,在高級社會中流傳,使中國文化的異國情調在其絲綢、陶瓷的明亮色澤之外,更添增了一些 神秘性。其中,荷蘭人Johan Nieuhof編制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赴中國使團錄》附有大量銅版圖像,由版畫家Jacob van Meurs所製,主要以中國城鄉景緻為對象,尤其是城郊的廟宇、寺塔類風景, 編製者似乎對具有中國特色之建築最有興,少數圖繪並有參酌或直接取自中國繪畫的可能。圖像來源除了直接取自中國風景畫的因素之外,也有利用日本版畫品的可能,尤其有關民間生活景象如, 雨中泛舟的漁夫,披戴歐人從未見過的笠蓑,園中種花的婦女,互相作揖答禮的社會團體,雖然在歐式風範的構圖安排下, 仍可以看到一些極不協調的處理筆觸,類似日本版畫中的平行線條用法。1


       圖版八為《荷蘭東印度公司赴中國使團錄》的其一附圖,上方寫有Ucienjen,根據下方的文字說明及一本1739年出版的法文字典,Le grand dictionnaire geographique et critique,對圖片的地理描述,2 我們可以得知Ucienjen即是中國瓷器重鎮景德鎮,中國與荷蘭交往的首要焦點。Nieuhof記載,他們在四月二十五日來到景德鎮,這座城鎮以航運發達聞名,河上佈滿來自中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船,準備來運載瓷器。因此在圖上繪有大小不一的船隻,以及一旁忙著上貨的人們。遠方山脈上綿延好幾座中式建築,這可能與記述中所提及的寺廟與相關儀式有關。十六世紀,中國瓷器便透過葡萄牙傳向歐洲王公貴族,這些精致細膩,燒制考究的瓷器,向西方人展示了遙遠東方古國的神秘風采,成了身份和財富的象徵。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大規模在中國採購物品。荷蘭人來到臺灣後,也以臺灣為瓷器的轉口站。1602年到1682年荷蘭平均每年從中國輸出二十萬件的瓷器,其中絕大部分是經由臺灣轉運的。(張芸慈)

1 李明明,〈十六至十七世紀中國文化藝術在法國的呈現-中法藝術關係的探源〉,1998-1999計畫摘要,頁3。
2 參自Gallica: < http://gallica.bnf.fr/ark:/12148/bpt6k10643322 > (2016/6/5瀏覽)

【Fig.08】 View on Ucienjen, 1673, Engraving and etching on a verge type hand laid paper. Watermark not visible on this sheet. The overall size is ca. 23 x 39 cm. The image size is ca. 14.5 x 9.5 cm, An embassy from the East-India Company of the United Provinces, to the Grand Tartar Cham, emperor of China: delivered by their excellencies Peter de Goyer and Jacob de Keyzer, at his imperial city of Peking wherein the cities, towns, villages, ports, rivers, &c. in their passages from Canton to Peking are ingeniously described by John Nieuhoff; Englished and set forth with their several sculptures by John Ogilby. Stanford University Library.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