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七世荷蘭紀除了重商主義掛帥,十七世紀也是「科學革命」的世紀,以物理學理論解釋地球的牛頓是此時期的代表性人物。不僅如此,十七世紀也是博物學盛行的時代。當時,歐洲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數量龐大的動、植物與知識,當中具有商品價值者紛紛被栽培、飼育於世界各地做為商品。歐洲人以博物學所獲得的知識為根基,進行全世界植物、動物的交流或移植,大規模重新打造地球的生態系。當然,各地的料理、食材、調味料也隨之衍生極大的變化。在以「新大陸」為主軸、並於世界各地所經營的大農場,歐洲人驅使當地的原住民、移民、黑奴等淪為廉價勞力,日以繼夜大量生產以銷售至歐洲市場為目地的商品作物。由於,新大陸的大農場唯有與歐洲的經濟緊密結合,才得以永續,於是砂糖、香菸、植物染料、咖啡等商品作物被運至歐洲各港口,然後再從那些港口出口。 1
此兩幅圖出自於《巴西自然史》(Historia Naturalis Brasiliae),這是第一本關於巴西當地的科學書籍,由荷蘭的博物學家Willem Piso所寫,於1648年出版。這其實是由拿騷─錫根伯爵(Johan Maurits van Nassau-Siegen, 1604-1679)所招募,除了Willem Piso之外,另還有德國博物學家Georg Marcgraf及六位藝術家的加入,其中只有Albert Eckhout及Frans Post有留下名字,他們為在當地所見所聞留下清晰的視覺紀錄。書中有數幅木刻版畫描繪黑奴正將採收後的甘蔗送往砂糖工廠的景象,因為收獲後的甘蔗,其甜度會急速喪失,必須掌握時機製造成砂糖,遂需要大批的勞工協助加工處理。於是,無數的黑奴被迫在巴西、西印度諸島等大農場從事勞役。
另一幅由Frans Post畫的Engenho Real(Landscape in Brazil)畫的也是有關當地製糖工廠的景色,然而畫家刻意將距離拉遠,將一切景物變得有秩序,甚至成現出一種田園鄉村之感。第一個有可能的原因是在畫面中呈現製糖工廠說明了殖民者對於剝削的渴望和對殖民內陸的勢力擴張。同時不可否認的,這樣對於殖民的剝削來自於荷蘭西印度公司對商業利益的追求。另一方面,殖民主義與科學考察隊的出現說明了對自然系統化的目的,並用於型塑歐洲自身地位以及歐洲與其他國家間的關係,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並打造成符合歐洲人利益的樣貌。 2 (張芸慈)
1 宮崎正勝著,《你不可不知的世界飲食史》(知っておきたい「食」の世界史),陳柏瑤譯(台北:遠足文化,2013),頁73。
2 Julie Berger Hochstrasser, Still Life and Trade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New He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 194-195.
【Fig. 19】Anonymous, Slaves feeding sugar cane into ox-driven sugarmill, and refining sugar, 1648. Historia Naturalis Brasiliae
【Fig. 20】Anonymous, Slaves feeding sugar cane into ox-driven sugarmill, and refining sugar, 1648. Historia Naturalis Brasiliae
【Fig. 21】Frans Post, Landscape in Brazil, 1653. Oil on canvas, 71.5 x 91.5 cm. 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 Rotterd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