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世・野

十七世紀荷蘭藝術中的國際貿易

【Fig.15】Hendrik van Schuylenburgh(ca. 1620-1689)The Trading Post of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in Hooghly, Bengal, 1665. oil on canvas, 203 × 316 cm. Rijksmuseum, Amsterdam

       自荷蘭東印度公司於 1619 年在爪哇島的巴達維亞(Batavia,今雅加達)建立亞洲總部(Hoge Regering, High Government)。當時駐東印度(East Indies)總督庫恩(Jan Pieterszoon Coen 1619-1623, 1627-1629)已經建構出東印度公司未來必須朝向亞洲區間貿易網絡發展的各個環節,其意欲擴展的商貿空間,包括了印度、島嶼東南亞、中國、日本,乃至阿拉伯世界。到了十七世紀結束之前,東印度公司具體實現了庫恩的構想,建立了以亞洲總部巴達維亞為中心的扇狀貿易與航運網絡,其規模西可達到波斯與摩卡(Mocha),東到摩鹿加群島、中國與日本。南亞、東南亞與日本的往來則需經過麻六甲;同時錫蘭(Ceylon)成為對印度、波斯與葉門貿易的轉運站。臺灣在 1662 年前,則是東南亞對中國與日本貿易的轉運站。1 這幅畫是Pieter Sterthemius所委託而作,他為當時印度胡格利商城的行政長官,也就是位於今西孟加拉省。畫面描述從事各式活動的人們。這幅畫的作者Hendrik van Schuylenburgh,大約也是在此時期,也就是1660年代,他創作了至少兩幅關於荷蘭在孟加拉的商城,原先是計畫裝飾在東印度公司在荷蘭的辦公室裡。Schuylenburgh很有可能從未到過印度,但是看他的畫作,可以清楚明白他確實看過蒙兀兒帝國的纖畫,因為在胡格利商城附近他畫了許多民族性的活動,除了異國風景之外,畫面左上角還有寡婦進行「娑提」儀式,即婦女在丈夫死後(一般是葬禮上)自焚殉夫以表達對先夫的忠貞。2 從左邊看,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職員橫渡恆河,而PieterSterthemius正會見印度高僧,而在畫面右邊畫家描繪苦修式的宗教儀式,一個印度男子在胸口附近綁緊繩子,其他人將他高高吊起並圍觀之,是為齋戒月的活動之一。(張芸慈)

1 邱馨慧,〈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訊息貨物」與區域性思維―以1637年臺灣轉口貿易為例的分析〉,《文史台灣學報》5期(2012,12): 13。
2 Sanjay Subrahmanyam, Courtly Encounters: Translating Courtliness and Violence in Early Modern Eurasi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pp. 183.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