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世・野

十七世紀荷蘭藝術中的國際貿易

【Fig. 18】 Anonymous, View of Zeelandia, Etching, 16 x 20.8cm. Rijksmuseum, Amsterdam

       在1619年,第四任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總督庫恩奪取雅加達並將之改名為巴達維亞,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貿易的總部。亞洲貨物起出是在印尼萬丹獲得,荷蘭也在1603年在該地設立商館,然後將貨品運往巴達維亞。但是荷蘭在1624年在現今澎湖馬公風櫃里俗稱「蛇頭山」的小半島上,設立了貿易據點,堡內有司令官住所、營舍等建築物,使得他們獲得與中國直接貿易的機會。但在天啟4年(1624)年因明政府派軍攻擊,明荷雙方達成協議,由荷人將可搬遷之建材拆運至安平,用以興建熱蘭遮城,也就是現今的臺灣。臺灣的地理位置對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是非常重要的,位於在中國、日本、巴達維亞三地的中樞,對於通商貿易是個值得經營的地方,這其實也是荷蘭人在臺灣的主要目的。因此他們擊退了原先佔據此地的西班牙人,並切斷了福建─馬尼拉的絲綢貿易,並將之接手掌控,臺灣變成中國絲綢主要的轉運站,為十七世紀早期歐洲主要的絲綢來源。不僅絲綢,大量的中國瓷器、日本漆器也透過這樣的運輸管道送回荷蘭。1


       本圖出自於Seyger van Rechteren於1635年出版的Journael, Ghehouden door Zeyger van Rechteren: Op zyne gedane voyagie naer Oost-Indien,他曾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短暫擔任牧師。他多半都待在爪哇或班達群島,可能從沒去過中國或是荷蘭在福爾摩沙的佔領地。所以在此出版物中他對於中國或臺灣的描述都不是第一手的資訊,很有可能是他在當地認識的人或者其他荷蘭人告訴他的。其中有三篇文章標題分別是Brief Account of the Great Kingdom of ChinaBrief Account of TaiwanConcerning the Commerce of the Dutch in China and Japan,他宣稱這些都是與在中國被囚禁五年的荷蘭官員談話得知,但這些資訊其實是出自於福爾摩沙總督Pieter Nuyts寫給荷蘭東印度公司長官的信件內容,可能是他為了逃避出版這些重要文件內容的刑責而虛構出的人物。 2 (張芸慈)

1 參自Universiteit Leiden<https://openaccess.leidenuniv.nl/bitstream/handle/1887/36487/01.pdf?sequence=11>(2016/06/13瀏覽)
2 Donald F. Lach and Edwin J. van Kley, Asia in the Making of Europe, Volume III
A CENTURY OF ADVANCE. BOOK 4: EAST ASI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pp. 453.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