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世・野

十七世紀荷蘭藝術中的國際貿易

【Fig. 16】Arnoldus Montanus(ca. 1625-1683), View of Deshima, Gedenkwaerdige Gesantschappen der Oostindische Maatschappy in't Vereenigde Nederland aan de Kaisaren van Japan, 1669. Engraving.

       出島(Deshima或Dejima)是一個曾在日本江戶時代肥前國(現在的長崎縣)長崎港內的扇形人工島、外國人居留地,建於1634年。在1641年到1859年期間,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商館所在地。在鎖國政策實行期間,出島是日本對西方開放的唯一窗口。出島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遠東貿易的終點站,它的前一站就是福爾摩撒熱蘭遮城所在地的大圓,在正常情況,船隻在夏季會順著西南季風北上,由印尼的巴達維亞出發,先在台灣停留,再航至日本,冬季的時候,船隻順著東北季風南下回航。


       從地圖上來看,這個島的行政區域被稱為「出島町」,島的這一側有一個關卡,這個關卡控制了長崎與出島之間所有人員的進出。荷蘭人不可以隨便進入長崎,日本人也不能隨便進入出島,除了妓女以外。島上約有20名常駐人員,島上的建築有辦公室與宿舍,供荷蘭人與日本人使用。事實上,島上的日本人遠比荷蘭人還多,日本人全數超過200,其中有日本官員、警衛、廚師、與眾多的翻譯員。或許是日本人深怕類似島原之亂的變數再度發生,所以才將荷蘭人集中管理於這個隔離的島上。所有到達長崎的荷蘭船隻,都要被詳細檢查並在離開前由日本政府扣留,船員只能停留於出島。在出島上禁止任何的宗教活動,所有關於武器或宗教的書籍全部都先由日本人保管。


       本圖出自於荷蘭傳教士Arnoldus Montanus(ca. 1625-1683)在1669年出版Gedenkwaerdige gesantschappen der Oost-Indische Maetschappij in't Vereenigde Nederland aen de kaisaren van Japan (Memorable Envoys to the Emperors of Japan),此書相較於1650年後關於日本的其他出版物,以其第一手資訊聞名。紀錄了1640年以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大使前往江戶幕府的歷史紀錄,並搭配數幅銅版蝕刻版畫,其中也不乏對於當地景物、城市景觀、日本當地歷史事件的描寫,甚至是在當地的傳教活動以及受迫害的經過。這本書集結了許多不同來源管道的資訊,除了上述Arnoldus Montanus的觀察、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官方紀錄、其他職員的見證外,也有些是先前已出現過的傳教士信件、或是到過亞洲的荷蘭人的描述,諸如文藝復興時期的航海家兼探險家,讓·哈伊根·範林斯霍滕(Jan Huyghen van Linschoten,1563年-1611年),他曾在印度生活過若干年,並在他的印度遊記最早出版於1595年。因此,這本書所能提供的資料對於研究歐洲人在日本的出現以及這兩個不同文化的關係是非常珍貴的。1


       Montanus的這本書很快的在1670年出版成德語版,法語版也在1680年問世,都是由阿姆斯特丹的出版商Jacob de Meurs發行。英文版也在1670年代出現,全名為Atlas Japanensis being remarkable addresses by way of embassy from the East-India Company of the United Provinces to the Emperor of Japan,由Johny Ogilby翻譯。(張芸慈)

1 Alexandra Curvelo, “Nagasaki/Deshima after the Portuguese in Dutch accounts of the 17th century,” Bulletin of Portuguese - Japanese Studies 6 (2003): 150-151.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