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世・野

十七世紀荷蘭藝術中的國際貿易

【Fig. 06-1】Jan Veenhuysen (Mid-17th-? ), Het West Indisch Huys-Amsterdam, 1655.
Etching, 118 cm × 139 cm. Rijksmuseum.

        Het West Indisch Huys- Amsterdam【Fig. 06-1】與The East India Warehouse and Ship【Fig. 06-2】這兩幅版畫分別是荷蘭西印度公司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辦公處和倉庫。


       1641 年到1642 年間建造的荷蘭西印度公司的辦公處和倉庫【Fig. 06- 1】座落於阿姆斯特丹港口的旁邊。這幅版畫是由版畫家Jan Veenhuysen (Mid-17th-?)在1655 年完成的,Veenhuysen 擅長描繪城市風景和建築物。畫面中的右半邊是荷蘭西印度公司的建築物,左側與前景為阿姆斯特丹港口,可以看到分別有遠洋貿易的商船停泊在旁,以及負責將商品運上岸的小船在划行。前景中的小平底船建造成狹長狀,以利通過運河水閘。除了用來載客作為交通工具,也用來載運貨品來往於運河。

       1609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之後,在1621 年也成立了西印度公司(West Indische Compagnie, West India Company)。其內部運作與東印度公司相似,特許公司的形式,由不同理事組成來管理。最初成立的目的是為了要打擊西班牙在海上的貿易活動,削弱西班牙在美洲的勢力。大多從事走私與掠奪這樣的海盜行為,在1621年,開始從事奴隸貿易,將黑奴運往美洲做苦力。在荷蘭,鯡魚醃製業需要大量的鹽,南美洲委內瑞拉的鹽田,成了他們鎖定的目標,這一點也是荷蘭人前往美洲的原因之一。荷蘭西印度公司後來因為營運不善在1792年,嚴重虧損,最後被省議會收回。1

愛情號模型Model of De Liefde

(展場展示的船模型)

荷蘭人在1595 年才首度由歐洲派船到亞洲。1600 年,一艘荷蘭船「愛情號」(De Liefde)意外到達日本九州的豐後,就年後與日本建立起常態貿易。4

【Fig. 06-2】Joseph Mulder (1658-1742), The East India Warehouse and Ship, 1726.
Engraving, 30.5 x 37.5 cm. Collection of Mr Robin Ruizendaal.

       阿姆斯特丹是荷蘭東西印度公司重要的據點,來回於荷蘭共和國與亞洲、美洲之間的船隻啟程的起點和回航的終點,也是安置、整修船隻的地方。準備出發的船隻滿載著槍枝、建造要塞需要的磚瓦,以及能在不同地方購買商品的金銀幣。回航的船隻則帶回各式各樣的商品,像是香料、絲織品和瓷器等。不管是出航還是回航的船隻必定都會備有食物、衣物、軍需用品和軍人。在The East India Warehouse and Ship【Fig. 06-2】中前景描繪的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建造和修繕船隻的工廠。

       十七世紀的荷蘭,經濟蓬勃發展,建立全球貿易網絡,並不是偶然。在15 世紀起,荷蘭人就開始從事海上的轉口貿易,當時,以斯堪蒂納維雅以及波羅的海地區的貿易為主。荷蘭人,沿用在北海捕魚所研發的造船技術,創制了新式的載運量較大的平底貨船,北歐地區的貨運,如鯡魚、鯨魚油、魚子醬、皮革⋯⋯等運送至荷蘭,然後再轉運到其他歐洲地區。2

       造船業在荷蘭商業貿易的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尼德蘭地區,地理因素次刺激了航運的發展。在中世紀早期,沿海岸及運河上的船隻,是城市之間最主要的商業運輸工具。新的造船技術與航行技巧,再後來開啟橫越西半球與東半球的航線。到了十七世紀,大型商船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阿姆斯特丹的造船廠負責製造。而沿著讚河(Zaan)的船塢,也製造了許多捕鯨船。3荷蘭人的船運業不僅來往於歐洲,更擴展至亞洲、非洲,以及美州地區。3 (劉睿涵)

黑爾凡・凡・班藤海號模型Model of Het Wapen van Hoorn Ger van Benten 

(展場展示的船模型)

十七世紀初期,當時明朝政府掌控了中國東南一帶的海域,荷蘭東印度公司要得到中國的商品非常的不容易,供應也不穩定,只能期望中國商人能將商品運往大員。因此,荷蘭人經常派船隻(圖示為當時常派往東亞一帶的船隻模型)前往大員以及漳州河河口那一帶的區域,試圖取得商品。5

1 參自:張淑勤,《荷蘭史》(臺北市:三民
書局,2012),頁123-126。

2 參自:張淑勤,《荷蘭史》,頁109-111。以及參自: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維梅爾的帽子: 從一幅畫看17 世紀全球貿易》,
黃中憲譯(臺北市:遠流,2009),頁27-30。

3 參自:張淑勤,《荷蘭史》,頁109-11。
4 石守謙,林天人,《福爾摩沙 : 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03),頁59。

5 石守謙,林天人,《福爾摩沙 : 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頁6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