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g. 02】Claes Jansz. Visscher , Leo Hollandicus, 1648. Engraving, 46 x 55 cm. Atlas van Stolk, Historisch Museum.

Aitsinger, Leo Belgicus , 1583

1648 年Leo Hollandicus 【Fig. 02】這件版畫作品,它有最原初的版本,與1648 年的版本有些許的變化。在名稱上,不是使用” Leo Hollandicus“,作者也不是Claes Jansz. Visscher。
原初使用的名稱為拉丁文"Leo Belgicus”,指的是當時整個低地國地區的範圍,其中的Belgicus 就是現今所指的比利時(Belgium),然而,後來在十六世紀低地國被分割為南北方之後,在翻譯上則使用"the Netherlands",指的就是當時荷蘭共和國的部分。1
最早的 Leo Belgicus 是由製圖師Michael Aitzinger 在1583 年所繪製的,當時尼德蘭為爭取獨立,處於八十年戰爭的期間。當時在低地國地區流行設計徽章,作為某種表徵,另外,在當時因為航海的需求帶起了製作地圖的風潮,Leo Belgicus 的設計結合了當時這兩個元素。以現今的地圖來看,荷蘭、盧森堡、比利時的國
土加起來,其邊界連在一起,整體看起來像是一隻獅子。因此,就使用獅子作為基調設計徽章與地圖。
原初Aitzinger 設計了三個版本,其中最普遍的版本,獅子的頭代表著東北方的地區,而尾巴則代表著東南方的地區。而最有名的版本,是1609年Claes Janszoon Visscher 出版的版本,那時候正值三十年戰爭西班牙與
荷蘭休戰的期間。之後在1648 年於三十年戰爭的最終階段,荷蘭共和國簽訂《西發利雅條約》之後,Visscher 再次製作並出版第三個版本【Fig. 02】。第三個版本的名稱不再使用"Leo Belgicus”,改用”Leo Hollandicus”。”Leo Hollandicus”通常也稱之為荷蘭獅,圖像中除了主要的獅身地圖之外,還包括荷蘭的各個城市的小幅景象排列於兩側。
對於荷蘭共和國形成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些學者認為,1579 年尼德蘭北方七省聯合組成「於特烈赫特聯盟」時,荷蘭共和國就已經成立。另外,有些則認為,在1581 年荷蘭宣布《斷絕法案》,誓言北方七省不再效忠西班牙國王菲力二世,荷蘭共和國就算成立。最後也有一派學者指出,1648 年,歐洲各國(包括西班牙在內)簽訂《西發利雅條約》,才正式承認荷蘭共和國的成立。2
荷蘭共和國在政治上的外交政策重視國家安全和貿易發展。政治與社會環境相對安定,有利於經濟與商業的發展。經濟利益成為對外交流與發展的首要考量。當時其他歐洲國家,對於經濟也相當重視,而荷蘭共和國除了強調商業貿易的發展之外,對於領土和軍事的擴張也相當重視。
荷蘭共和國對政治與經濟政策的考量與建設,為其成為十七世紀海上霸權打造了良好的基石。(劉睿涵)
1 參自wik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o_Belgicus >,以及centrici: <https://centrici.hypotheses.org/775 >(2016/05/27 查閱)。
2整理自:張淑勤,《荷蘭史》(臺北市:三民書局,2012),頁93-94。
Claes Janszoon Visscher, Leo Belgicus , 1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