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世・野

十七世紀荷蘭藝術中的國際貿易

【Fig. 36】David Teniers (1610-1690), Peasants Smoking in an Inn, c. 1640. Oil on wood, Framed: 46.50 x 37.00 x 4.00 cm; Unframed: 37.20 x 26.30 cm.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David Teniers出生於安特衛普,並可能受過其父親David Teniers the Elder的藝術訓練。Teniers最著名的,是其鄉村主題。其一生,享譽國際盛名,並一直到十八世紀,尤其在法國仍相當著名。最具代表性的證據,是其在1680年被授予貴族的地位。藝術家晚期轉向上流階級生活為描繪對象。

        Teniers是相當多產的藝術家,約有2000件的繪畫被歸屬於其所做。其創作風格受Adriaen Brouwer(1605/6-1638)[1] ,但Teniers的作品更為精緻。此外,他的作品同樣也受到岳父Jan Brueghel(1568-1625)[2] 的影響。Teniers的追隨者亦相當多,包含他的兒子David Teniers III(1638-1685)[3] 。1632至1633年,Teniers成為了安特衛普聖路加公會的大師。

        大約在1649年,Teniers開始為西班牙皇室工作,以及奧倫治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 of Orange)、尼德蘭總督(Governor of the Netherlands),以及Leopold William大公等貴族作畫。在1651年,Teniers搬到布魯塞爾(Brussels),而在此Leopold大公成為他最主要的委託者,同時也做為其藝術收藏的管理者。大公收藏許多知名繪畫,而這些作品也成為維也納(Vienna)Kunsthistorisches Museum的收藏基礎。[4]

       在這件描繪抽菸的農人作品中【Fig. 36】,藝術家深刻的描繪出因菸草作用,而神情放鬆的農民面容。透過畫面,可以看出人物使用的菸斗,是白色的Gouda陶瓷菸斗;而靠近藍色衣服農民手肘處,有一件橢圓形的小火爐,這是經常與菸草一併描繪於靜物畫的物件之一;另外,在大酒桶上,可看見一杯啤酒,這同為經常與菸草搭配出現的物品。先前有提及,菸草在歐洲大受歡迎,並成為西印度公司重要的收入來源。然而,菸草並非一開始便受到廣大歐洲人的青睞。

        因最早的接觸,是透過美洲原住民,因此歐洲的上流階級最初將菸草與美洲原住民劃上等號。並認為,抽菸是不文明、粗俗,且野蠻的行為。然而,隨著抽菸人口的增加,上述的觀點已經不再被大眾接受。至1615年,抽菸的人口增加,而逐漸發展出菸草具有藥性的觀點。關於菸草的藥性研究,最早出現於1519年,由西班牙藥草學家Juan de Cárdenas(1563-1609)出版的著作之中。在書中,Cárdenas表示藥草有驅寒、止餓、止渴的功效;而後,英國藥草學家John Gerard(1545-1612)[5] ,亦於1597年的著作中,表示菸草具有治療皮膚與關節疾病的功能。也因此,菸草製成的膏藥,在英國大為流行。也因為需求的增加,促使菸草稅金與價格的提升。於此情況下,吸引了更多人從事菸草走私,或是種植的事業。而荷蘭農民便於1610年開始,從事菸草的種植。然而,在品質上仍有差異。因此,荷蘭透過進口與當地產兩種菸草混合的方式,降低成本,並逐漸獨佔了波羅地海的菸草貿易事業。除了自己生產,另一種維持貨源的方式,便是於美洲開闢屬於自己的菸草田。[6]

        雖然許多的藥草學家,認同菸草的藥性,然而仍有部分道德學家,認為抽菸是危害身心健康,且違反道德的行為,[7] 而亦有將抽菸與不良道德行為的形象結合的藝術作品。像是在另一位風俗畫大師,Jan Steen(1626-1679)[8] 許多具教化意味的作品時,便是藉失序家庭的情景警惕世人,太過放蕩的生活會招來不幸,當中經常有抽菸的人物形象。[9] 雖藝術家未直接表明抽菸的好壞立場,但藉由這類作品,可看出缺乏節制的吸菸行為,會對道德價值產生破壞。

       然而在Teniers的這件風俗畫中,卻沒有如此的道德批判意味,反而呈現一種和諧的氛圍。對藝術家來說,此主題的選擇仍是對生活的觀察。菸草在當時還被認為有去除濕氣的功能,因此為居住於潮濕地區的居民所使用,而Teniers繪製這件作品的地點——安特衛普,便是具有此特性的城市。[10]  透過這件風俗畫,除了看到當時荷蘭作為菸草出口與種植大國的歷史背景,亦可看見安特衛普的庶民生活景象。(郭祖蓉)

[1] Adriaen Brouwer,參自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driaen Brouwer: <http://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435807> (2016/6/4瀏覽)。

[2] Jan Brueghel,參自The Gatty Museum, Jan Brueghel: < http://www.getty.edu/art/collection/artists/686/jan-brueghel-the-elder-flemish-1568-1625/ > (2016/6/4瀏覽)。

[3] David Teniers III,參自artnet, David Teniers III: < http://www.artnet.com/artists/david-teniers-iii/past-auction-results > (2016/6/4瀏覽)。

[4] David Teniers生平,參自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London, : < https://www.nationalgallery.org.uk/artists/david-teniers-the-younger >;Art UK, : < http://artuk.org/discover/artists/teniers-ii-david-16101690 >(2016/6/4瀏覽)。

[5] John Gerard,參自archive: < https://archive.org/details/herballorgeneral00gera > (2016/6/4瀏覽)。

[6]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黃中憲譯,頁156-161。

[7] 參自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http://www.clevelandart.org/art/1916.1046> (2016/6/4瀏覽)。

[8] Jan Steen,參自 Getty Museum:<http://www.getty.edu/art/collection/artists/181/jan-steen-dutch-1626-1679/>(2016/4/15瀏覽)。

[9] Jeremy Aynsley edit, Imagined interiors : representing the domestic interior since the Renaissance (London : V & A Pub. ; New York : Distributed in North America by Harry N. Abrams, Inc., 2006.), pp. 77-78.

[10] 參自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http://www.clevelandart.org/art/1916.1046> (2016/6/4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