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g. 31】Willem Kalf (1619-1693), Still Life with a Nautilus Cup and a Wan-Li Bowl, 1662. Oil on canvas, 79 x 67 cm. Thyssen-Bornemisza Museum, Madrid.
本次展覽,一共展出三件,由十七世紀荷蘭靜物大師Willem Kalf所做的作品。善用明暗對比的Kalf,於1662年的作品中,再次展現其高超的觀察力與表現力。比較三件作品,可看出畫面中皆有中國瓷器、東方織毯,以及作為畫面至高點的奢華杯具。從物品的選擇,亦展現了畫家作為「奢華靜物畫」能手的特點。
除了精湛的技法,於此作品中另一引人注目的,便是畫面中心的陶瓷罐。在荷蘭靜物畫中,很少會以外表有裝飾的瓷器樣式作為描繪對象。但在Kalf的這件作品中【Fig. 31】,其不但在瓷罐外表有人物裝飾,連蓋子上都有福獅的形狀。而這樣裝飾華麗的容器,是作為糖罐之用。當時的東印度公司紀錄中,就有進口糖罐的紀錄,糖亦是當時奢侈的進口商品之一。而在荷蘭許多料理中,像是派或水果塔等,皆與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蔗糖的價值其實相當昂貴。[1]
巴西的蔗糖,是吸引荷蘭人於此殖民的重要原因之一。早在十六世紀,葡萄牙就早先一步,佔領了巴西作為殖民地。但在1580年,西班牙兼併葡萄牙後,荷西之間的戰火延燒到作為殖民地的巴西。荷蘭西印度公司,本身就是由政府支持,以打擊西班牙經濟為前提而成立的公司。其遊走於南美、加勒比海地區,多從事海盜與走私等活動。而巴西的蔗糖商業利益,以及西葡的關係,促使荷蘭政府與西印度公司,開始鼓勵本國農夫,前往南美開墾,並逐步攻佔巴西作為殖民地。雖然西班牙於過程中,竭盡所能地阻止荷蘭勢力的入侵,但最後還是不敵其攻勢。佔領新殖民地的荷蘭,便將「巴西」(Brazil),更名為「新荷蘭」(New Holland)。雖然驅逐了葡萄牙的勢力,但在糖業的發展上,荷蘭仍仰賴葡萄牙的技術傳承。而葡萄牙也將他們的製糖技術與經驗,透過交易的方式,賣給荷蘭。[2]
而後根據許多文獻資料,以及當時旅行家Johannes Nieuhof(1618-1672)[3] 的見聞,可以看出1641年至1643年巴西地區的糖業產量,有相當豐富的收穫。然而,光鮮的背後,其實隱藏著更嚴肅的事實。先前有提及為了開墾美洲經濟作物的田地,荷蘭人引進大量的非洲奴隸,作為其廉價勞力的來源,而巴西的糖廠亦是。透過現存許多版畫圖像,皆可看見描繪了非洲奴隸於糖廠或香料廠工作的情形。[5] 從殖民地,到荷蘭人家中精美瓷器裡的蔗糖,其過程中除展現做為海上霸權的強勢,也突顯了被殖民者與奴隸的處境。此外,經濟事業的發展,與國家間的角力,或政治企圖亦有關聯。(郭祖蓉)
[1] Julie Hochstrasser, Still life and trade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p.187.
[2] 整理自:Julie Hochstrasser, Still life and trade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p.189;張淑勤,《荷蘭史》,頁123-214。
[3] Johannes Nieuhof參自UTAH Museum of Fine Arts, Johannes Nieuhof: < http://umfa.utah.edu/silkroadnieuhof > (2016/6/2瀏覽)。
[4] Johan van Beverwijck,參自:Cornelia Niekus Moore, “"Not by Nature but by Custom": Johan van Beverwijck's Van de wtnementheyt des vrouwelicken Geslachts”, The Sixteenth Century Journal, Vol. 25, No. 3 (Autumn, 1994), p. 633.
[5] Julie Hochstrasser, Still life and trade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p.18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