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世・野

十七世紀荷蘭藝術中的國際貿易

【Fig. 28】Jurriaen van Streek (1632-1687), Still Life with Moor and Porcelain Vessels, 1670. Oil on canvas, 142ⅹ120 cm. Alte Pinakothek, Munich.

        Jurriaen van Streek是荷蘭的靜物畫家。其追隨Willem Kalf的風格[1] 。Van Strek最為擅長描繪頭盔、書籍、信紙、樂器與骷顱或死掉的動物,畫家欲藉此象徵生命的無常。

         在這件有著摩爾人與東方瓷器的靜物畫中【Fig. 28】,觀者可輕易地發覺其中的異國元素。前景快要傾倒的餐盤上,盛裝著是象徵豐盛餐點的檸檬與牡蠣。中景處,散落橙子與各式水果,以及兩件中國青花瓷。左邊的瓷器水壺,上方有金屬製的蓋子,右方的大花瓶則用蓋子蓋住。而畫面最後方的摩爾人,位於荷蘭靜物畫典型斜對角構圖中,最高峰的位置。其手上捧著一瓷盤,裡面裝滿色彩鮮艷的水果。而前景右下角,可以看到圖樣繁複的波斯織坦。透過這些來自東方的昂貴物件,更加增添了靜物的價值與富足感。[2]

         摩爾人作為靜物畫的一部分,並非Van Streek的獨創,早在1641年,另一位靜物畫家Jan Davidsz de Heem的作品中,就有同樣的描繪。除了靜物畫,肖像畫中,也經常將非洲人作為僕人一併置入畫面中。[3] 荷蘭西印度公司,從1630年代開奴隸貿易。其主要原因在於南美的廣大菸草與其他經濟作物的種植,需要大量的勞力。雖然歐洲人曾試圖招募印地安人進行墾殖,然而印地安人較難以掌控,不時發生逃亡事件。因此,為找到廉價且無法逃跑的勞動者,歐洲人將目光轉向非洲大陸。荷蘭人運用其敏銳的商業眼光,看見了美洲的此一需求,便開始了奴隸的貿易事業。西印度公司以南大西洋為據點,將非洲奴隸賣給加勒比海、巴西的菸草田地主。也因此,葡萄牙在巴西,英國於北美洲,皆運用黑奴種植經濟作物。此種形式,在十七至十九世紀相當盛行。歐洲各國為擁有穩定的商品來源,從非洲運輸了大量的黑奴,替其農田耕作。也因奴隸制度的出現,美洲生產的蔗糖與菸草,為歐洲國家帶來龐大的獲利,進而促使殖民者得以開發更廣大的田地。[4]

        也因此,在十七世紀的荷蘭藝術中,經常會透過描繪非洲黑人,以傳達異國情調的意念,以及誇耀自身權利地位的不凡。在Van Streek的這件靜物畫,同時結合波斯、中國,以及非洲元素,並擺滿豐盛的食材,看感受藝術家欲營造的富裕氛圍。(郭祖蓉)

[1] Barend van der Meer,參自Art UK, Barend van der Meer:<http://artuk.org/discover/artists/van-der-meer-barend-16591702> (2016/6/1瀏覽)。

[2] Julie Hochstrasser, Still life and trade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p.144.

[3] 圖版參自Julie Hochstrasser, Still life and trade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p.209, 219.

[4] 整理自: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黃中憲譯,頁160-162;張淑勤,《荷蘭史》,頁125。

[9] Nicolaes Berchem,參自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Nicolaes Berchem:< https://www.nationalgallery.org.uk/artists/nicolaes-berchem > (2016/6/1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