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g. 30】Pieter van Anraedt (1635-1678), Still Life with Stoneware Jug and Pipes, 1658. Oil on canvas, 67ⅹ58.8 cm. Mauritshuis, The Hague.
Pieter van Anraedt出生於烏特勒之,時間應是1640年之前。而後於1660年,藝術家搬往代芬特爾(Deventer)直至過世。然而,對於藝術家生平的詳細面貌,現今所知甚少。[1]
最早作為一位肖像畫家,Van Anraedt在靜物畫上的表現也相當優異。在1658年的這件靜物畫作品中【Fig. 30】,藝術家巧妙的運用光線,呈現出戲劇性的效果,並使觀者注意到桌上放置的菸具與菸草。在十七世紀,描繪菸草與相關用具,是非常流行的體裁。許多藝術家都會創作相關的靜物畫,如Pieter Claesz將菸具與豐盛餐點併置的Still Life with Cheese, Herring and Smoking Implements;或是搭配橢圓形菸草罐的組合方式,像是De Velde III的Breakfast with Cards and Pipe(1644)【Fig. 22】;另外,在Hubert van Ravesteyn的Tobacco Still Life中,將菸草置於覆有絲質桌巾的高級桌面上,且伴隨銀器與玻璃酒杯。雖然並非所有畫家,都會把菸草與高級工藝品放於同一空間,但啤酒與菸草的搭配,是最為常見的組合方式。[2]
菸草進入歐洲人的生活之中,並非始於十七世紀。早在哥倫布航向新大陸之時,便從印地安人手中,取得菸斗並學習抽菸的方式。也因此,點燃了歐洲人對菸草的熱愛。到了1560年,法國駐葡萄牙大使Jean Nicot得到了菸草的種子,並帶回法國,同時聲稱自己是將菸草引入法國的第一人。[3] 英國則是在1564年,由Sir Francis Drake從荷蘭人手中購得菸草後,帶回國內。在歐洲各國開始流行抽菸文化的當下,具有敏銳商業眼光的荷蘭人,當然不會放過此一機會。早在Linschoten的著作中,就有提及菸草的相關資訊。到了1590年代,荷蘭商人開始在巴西與委內瑞拉之間,尚未受到殖民的地區”Wild Coast”,開墾菸草田。而當西印度公司成立後,更加積極發展菸草貿易網絡,並在1633年,將據點移往新的巴西殖民地。菸草在歐洲世界的迅速竄紅,也讓西印度公司的獲利更加高漲。而菸草的價格亦有所不同,除了因其需求增加下帶動的價格成長,不同產地、不同品質的菸草,價差亦相當大。[4]
在此作畫面中,於中心位置是用紙所包裝的菸草,其呈現打開的狀態,讓觀者可以一睹其內容物樣貌;而強烈的光線,使錫、鉛合金的餐盤,閃閃發亮;金屬盤子上,放著幾件Gouda陶瓷菸斗,並搭配著一個正在燃燒的煤炭小火爐,為點菸之用。Gouda陶瓷菸斗,其名稱來自於他的產地,即位於南荷蘭的Gouda城市,這也是最主要的菸斗製造地。[5] 與菸草搭配出現的物件,是一尊粗陶水壺,以及用玻璃杯盛裝的荷蘭啤酒。從對菸草的描繪,可看出當時代地區經濟的發展。從作品的創作年份,與藝術家生平對照,可知當時Van Anraedt仍在烏特勒之生活。而此時正逢當地菸草田遍佈,以及菸草名聲轉變的時期。因此,這件作品不但呈現了國際貿易下的產物,亦顯示出地區性的經濟與農業發展。[6]
除了菸草的進口,荷蘭Gouda市作為煙斗的生產地,而享譽國際。1614年,英國商人首次在Gouda設立菸斗工場,而後在此產業中,確立其壟斷的地位。[7] 隨著抽菸文化的普及,帶動了其周邊商品的蓬勃發展。而荷蘭不只作為亞洲或美洲物品的集散地,亦出口自身產出的商品。看似大量接收異文化產物的低地國,此時也不斷向世界推廣自身的產物。而從英國人設廠於荷蘭,亦可看出文化交流,與商業貿易在十七世紀的活躍發展。(郭祖蓉)
[1] Pieter van Anraedt生平,整理自:America Pink, Pieter van Anraedt s: < http://america.pink/pieter-van-anraedt_3514131.html> (2016/6/2瀏覽);Julie Hochstrasser, Still life and trade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pp.181-182。
[2] Julie Hochstrasser, Still life and trade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pp.171-173。
[3] 菸草在當時也稱為Nicotius,亦為Nicot的植物;而菸草中的成癮物質「尼古丁」(nicotine),也源自於此。參自:Julie Hochstrasser, Still life and trade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p.30;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黃中憲譯,頁158。
[4] 整理自:Julie Hochstrasser, Still life and trade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pp.173-174;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黃中憲譯,頁158。
[5] Gouda陶瓷菸斗,參自Gouda Pipes: < http://www.goudapipes.nl/> (2016/6/2瀏覽)。
[6] Julie Hochstrasser, Still life and trade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pp.181-182.
[7] Julie Hochstrasser, Still life and trade in the Dutch golden age, p.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