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世・野

十七世紀荷蘭藝術中的國際貿易

【Fig. 11】Aelbert Cuyp(1620-1691), VOC Senior Merchant, 1640-1660. Oil on canvas, 138cm × 208cm. Rijksmuseum, Amsterdam

       在十七世紀中期,阿爾伯特‧庫普(Aelbert Cuyp, 1620-1691)畫了這對荷蘭夫妻的肖像畫,在遠方風景中,觀者依稀可見矗立其中的歐式建築。畫面中的男子是荷蘭東印度公司重要的商人,被推測應該是Jakob Martensen(另有Jacob Mathieuson一拼法)。1 他的身子稍微較身旁的妻子靠近觀者,左手緊緊的抓住她的右手,這樣的舉動是為了突顯兩人做為夫妻的連結,以及暗示丈夫對於妻子的威嚴。這位重要的荷蘭商人右手拿著手杖,除了用來指著畫面右方的兩艘大船之外,另也有控制指揮其妻子的隱藏意涵。


       在畫面右方的兩艘大船上,其中一艘飾有阿姆斯特丹城市的紋章,這座荷蘭最先進的城市,也是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其中佼佼者,間接地告訴觀者這位商人他背後的勢力及財富,以及在現代初期歐亞貿易帶來的極大商機。這幾艘船停泊的港口後方,有座白色建築物,即是巴達維亞城。在畫面左邊,一位棕色膚色的僕人為這對夫妻撐著印尼式陽傘(Pajong或pajoeng),遮擋熱帶地區炙熱的陽光。不過若仔細觀看,我們可以注意到在這三人上方有一棵結實累累的柳丁樹,同樣地為他們遮蔽陽光,因此陽傘在畫作中的作用更不如說是象徵這對商人夫妻對於巴達維亞居民的統治權。事實上,荷蘭曾在1647年頒布禁止由僕人來稱這種樣式的傘,雖然我們無法確認Jakob Martensen夫妻是否真的去過巴達維亞,不過在這幅委託的肖像畫當中,他們有意識的要求要有僕人撐傘的內容,代表著向外說明自身具有當地色彩的統治地位。2


        阿爾伯特‧庫普主要畫風景畫,並受到義大利風格影響,3 雖然我們無法確定Aelbert Cuyp是否是過亞洲,但是畫作內容說明了他接觸過相關圖像、文本甚至是從亞洲歸來的旅行者,因為檢視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的線上館藏,在荷蘭海上霸權擴張之前便有許多相似的圖象存在,其中包括當地人們、土地景象、貿易商品以及關於文化的描述,這些都有可能是Cuyp可能接觸過的。(張芸慈)

1 參自Rijksmuseum<https://www.rijksmuseum.nl/en/collection/SK-A-2350>(2016/06/13瀏覽)

2. Karl R. Neumann, “Dutch Visions of Asia and Empire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Making of a European World Economy: Seminar Papers (2015): 1-2.
3 參自The National Gallery<https://www.nationalgallery.org.uk/artists/aelbert-cuyp>(2016/06/13瀏覽)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