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g. 14】Isaac Commelin(1598-1676), The Market in Bantam, The Start and Progress of the VOC, volume II, 1646. Engraving, 25.5 x 20.5 x 7 cm. Collecton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印尼萬丹在十六世紀時是個發達的城市,其涵蓋範圍包括西爪哇和南蘇門答臘。自1511年葡萄牙佔領馬六甲後,亞洲商人為了要逃避葡萄牙人的威脅與苛稅,就繞道巽他海峽,使得萬丹港口成為十六、十七世紀亞洲海上貿易的中心點,胡椒的盛產也成為吸引商人的重要因素,將萬丹變成東南亞最大的城市之一。除了荷蘭在1603年便在此地設立貿易據點之外,法國人在1601、英國人在1602也都相繼成立商館。荷蘭東印度公司必然會想要壟斷胡椒市場,他們為了要防止英國人直接與當地土著交易胡椒,便和印尼各群島的土民簽訂壟斷貿易的條約,這也促使之後的英荷商戰,導致荷蘭東印度公司對於巴達維亞城的據點不再是居留地而是佔領地,主張獲得該土地之主權。 印尼萬丹市集在當時非常繁榮且容納許多不同民族,有歐洲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伊朗人、印度坦米爾族人、來自班加拉的商人、爪哇、中國人等,在此地販售從自己國家帶來的商品,像是絲綢、瓷器、香料、地毯、藥草或美食等,其流通範圍之廣大讓此座城市充滿異地風情。1 此圖出自於《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的起源與發展》第二卷,本書收集了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於亞洲各地活動的許多航海日記、旅行記。內容從Cornelis de Houtman於1595年第一次東印度航海至1630年代荷蘭人的航海紀錄、報告,是該公司成立前到經營初期與東方接觸、認識亞洲的紀錄,有非常高的歷史意義,為研究17世紀前期荷蘭人海外擴張事業的一本重要文獻。2 作者Isaac Commelin為荷蘭歷史學家。(張芸慈)
1 參自British Library<http://www.bl.uk/learning/histcitizen/trading/story/bantam/bantam.html>(2016/06/13瀏覽)
2 參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DG10212000016&version=1&assetsClassifyId=6.1&menuId=310>(2016/06/13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