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世・野

十七世紀荷蘭藝術中的國際貿易

【Fig. 10】Andries Beeckman(1628-1664), The Castle of Batavia, c. 1661. Oil on canvas, 108 x 151.5 cm. Rijksmuseum, Amsterdam

       1598年,荷人出現於遠東,建商館於印尼萬丹(Bantam),1602年,成立聯合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enie,簡稱VOC),其後轉往巴達維亞(今雅加達),以此為總部,經略東亞。巴達維亞在一六一九年被建立成一個典型的殖民城堡市鎮,結合了歐洲的規劃及當地傳統,而這些當地傳統又源於原住民港口市鎮的特色。1 荷蘭萊頓歷史系教授包樂史是這麼描述巴達維亞的:「這個矩形的城市隱藏在能俯瞰海洋一側的巴達維亞堡後方,被護城河和城牆環繞,城牆上設有火砲,不只用於防衛用途,也可以在城裡有人造反時向城鎮開火。沿岸種植著優雅樹木的吉利翁河(Ciliwung)──或稱大河(Kali Besar),將城鎮切成兩半,又有諸多橋樑及水道跨越其上。成排的筆直街道兩側有蓊鬱的樹木供人們在林蔭下休憩,磚鋪成的路面使人們便於行走。巴達維亞的磚造屋舍排成長列,就像荷蘭的城鎮建築一樣,但牆面經常刷白,以免室內遭受屋外的炎熱。商人精英原本居住在氣勢宏偉、能俯瞰港外的城堡裡,城鎮裡則居住了各族裔的社群,提供城鎮必需的各種服務,例如提供軍事協助的亞洲基督徒自治社群,或是支持產業發展的中國人。」2

       從安德烈斯‧貝克曼(Andries Beeckman, 1628-1664)的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的領會包樂史教授所說的巴達維亞。安德烈斯‧貝克曼是位少數來過亞洲的荷蘭畫家,生於聚特芬(Zutphen),生卒年不詳,活躍於1651到1663年之間。根據德國藝術史學家Thieme-Becker所述,貝克曼在1657年前往巴達維亞,一年後又回到荷蘭。這座城市的前身為椰加達,1614年英人亦在椰加達設立商業據點,英、荷間商業利益衝突日甚,1618年庫恩(Jan Pieterzoon Coen, 1587-1629 )任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與同在椰加達的英國商館展開戰爭,導致椰加達城於1619年毀於戰火。在經歷1619年與英荷商戰後,荷蘭東印度公司重新建造據點,取名巴達維亞城。在【圖版10】中,我們可以看到畫面右方的白色建築物就是新建造的商業據點,畫面前方來往的人們包含了來自中國的商人及巴達維亞居民,在這個規劃出來的小廣場進行貿易,呈現在荷蘭統治之下一片和樂的景象。其中可以看到一個歐洲男子與他的亞洲妻子並行,畫面右方的城牆附近也有荷蘭統治者整齊一致的騎馬畫面,充分表達其作為殖民者的形象。這幅畫先是作為素描,在1658年他返回荷蘭後才做成油畫。這幅畫自完成後原先保存於阿姆斯特丹的Maison des Indes orientales的大廳煙囪上方,後由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所收藏。(張芸慈)

1 黃富三,〈臺灣的蛻變:由自足至永續發展的荷西時期〉,《島國群像:兼容並蓄的臺灣歷史與文化》(台北: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wk3tvH5zGTPU0FxUmU5RUNfVGM/view>(2016/06/16瀏覽)

2 包樂史(Leonard Blussé)著,《看得見的城市:全球史視野下的廣州、長崎與巴達維亞》(Visible Cities: Canton, Nagasaki, and Batavia and the Coming of the Americans),賴鈺勻、彭昉譯(台北:蔚藍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bottom of page